999.jpg

  磁湖泛舟山草摄

  【名词解释】

  全国文明城市,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,坚持科学发展观,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,物质文明、政治文明、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,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,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我国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。

  【阅读提示】

  武汉市荣获第四届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称号,宜昌市蝉联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称号……看着省内兄弟市州的一个个摘冠,黄石也再次吹响冲锋号:奋战三年,力争2017年进入“全国文明城市”行列。

  何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?黄石为什么要创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?创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能为老百姓带来什么?

  无形资产金字招牌

  自2003年中央文明委决定正式下发评选通知开始,“全国文明城市”评选已历经四届,全国有84个城市获此荣誉。

  在官方定义中,“全国文明城市”被称为我国城市综合性评比的最高荣誉,被誉为当今国内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,是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。

  2005年10月,青岛等9座城市荣膺首批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称号。面对媒体谈影响,青岛多名官员表示,成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使青岛有了更多的“底气”,有了更多与世界邀约的“资本”,对青岛的招商引资工作将有很大的推动。

  果然,2005年11月,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负责人在青岛考察研发中心建设时,青岛市将新当选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作为耀眼的名片向客商介绍,以彰显青岛所具备的投资环境、社会环境和城市素质,成效显著。

  武汉市历经12年创建,终于在今年喜获“全国文明城市”殊荣。武汉人的锲而不舍,也源于对“全国文明城市”金字招牌的深刻认识。2008年,武汉市委副书记胡曙光就曾表示:如果创建成功,将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。

  胡曙光说,当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它需要与之匹配的精神文明。当你生活在一个文明、和谐、舒适的环境里,这种感觉、这种对自己城市的认同就会与之俱来。另一方面,武汉市要发展、要繁荣,就必须长期坚持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的战略,如果被评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,不管对于“走出去”还是“请进来”,都将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;不管对于企业还是个人,都将会有巨大的帮助。

  同样,对于正在奋力转型跨越的黄石来说,也需要“全国文明城市”这样的金字招牌来证明综合实力和城市素质。一位黄石官员表示:“就像一个人要去考硕士、博士学位,考上了就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素质,求职时一亮出来就能说明问题;城市也是一样,客商知道你是‘全国文明城市’,可以省却双方招商推介、投资考察等很多口舌和精力。”

  发展推手转型抓手

  “全国文明城市”是无形资产、金字招牌,更多的是从创建成功之后,看其对一个城市的后续影响所下的论断。其实从过程来观察,创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实质上是在更高层次、更高水平上推动城市发展。因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的测评体系,对城市硬件建设和软实力有一套明确、系统的量化指标,类似于企业的“ISO900”标准。

  2011年,长沙市获评第三届“全国文明城市”荣誉称号。在此前10年的创建历程中,长沙城市实力呈“几何增长”,城市“骨架”扩大了40倍,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了4个“千亿”台阶,人均GDP在省会城市中跃升至第3位;城市面貌“脱胎换骨”,卫生治“脏”、秩序治“乱”、服务治“差”、生态治“污”是创建文明城市的“必修课”,正是这些“科目”,“逼迫”城市管理者主动改变城市的面貌。

  今年2月,与武汉市同批,南昌市也获得第四届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称号。自1999年开始创建,南昌人持续奋斗了16年,仅2014年,南昌市、区两级共投入近2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、专项整治、城管执法、环卫保洁等工作,实施了20余项专项整治,整改薄弱环节。

  黄石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,城市基础设施、生态欠账多,创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作为一项系统工程,不仅是发展推手,更是转型抓手。

  同为资源型城市,安徽省铜陵市也在此次荣获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称号。创建过程是转型抓手的描述,在铜陵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。为改善生态环境,2014年铜陵市依法关停、拆除滨江小码头和非码头设施54个,关闭清场石料矿山21家、取缔小选矿厂(点)136家,提前一年实现煤矿整体退出;率先在全省创建绿色矿山,完成了13个矿山环境整治项目。

  正因如此,在今年3月14日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会上,黄石市委书记、市文明委主任周先旺就要求全市上下学习借鉴三个城市的创建经验,其中就包括铜陵市,另外两座城市是省内的武汉和宜昌。

  利民工程永不竣工

  对城市而言,“全国文明城市”是一块金字招牌、一笔无形资产,其创建过程对城市而言是发展推手、转型抓手;而对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,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的牌匾、称号能增强市民的荣誉感、自豪感,其创建过程则对市民更为重要,它能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、幸福指数,是一项利民工程。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》是文明城市创建的考评标准,在这个体系的测评标准中,大部分指标都直接与民生挂钩,体系里硬性规定了必须向市民免费开放公共文化馆、博物馆、图书馆,必须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优良条件、必须杜绝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等诸多指标,如果未达到要求,则实行“一票否决”。

  2005年、2008年、2011年,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三次评选中,合肥每次都与“全国文明城市”擦肩而过。合肥人不气馁,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,“十一五”以来,合肥市累计投入了1968亿元,建成了1192项基础设施项目,城市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;近三年来投入18亿元,完成254个老旧小区改造,对124个老旧菜市场实施标准化改造,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。民生改善,幸福感强。2015年2月,合肥市成功当选为第四届“全国文明城市”。

  网络查询,几乎所有获得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称号的城市主政者在捧得牌匾后都表示:文明城市创建,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。比如,摘取桂冠的铜陵市,为巩固文明创建成果,今年将安排1亿资金进行老旧小区整治,改造提升30个以上老旧小区,整治城市主次干道风貌,建成新图书馆、新文化馆、市老年活动中心,让文明创建成果全民共享。

 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、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,是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》的研制参与人。他解释,《测评体系》设置了“公共空间”“公共需求”“公共服务”“公共管理”“公共安全”等多个项目和指标,目的就是希望以此提升城市宜居、可持续城市化的品质。

  日本小说家幸田露伴说:“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。”文明不是枷锁,而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,是努力让他人幸福也让自己收获幸福的方法。因此,黄石创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,与其说是为了争取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,不如说是为了描摹260万黄石人的幸福底色。 (楚天时报记者王焕冬)